「生命無盡」 慈大無語良師教我們的生命大愛

「無語良師所造福的病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息息相關」慈濟大學創校之初因為醫學教育需要大體,在證嚴法師的「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呼籲下,開創了大體捐贈的風氣,迄今已25年了。因為“信任”所以可以持續至今;因為“信任”創造了許多不可能,也寫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為完整呈現慈濟無語良師的理念與堅持及對醫學教育開創,慈濟大學與經典雜誌合作出版“生命無盡”,由葉文鶯主筆,全書歷時四年才完成,因為等待所以讓這本書內容更動人更值得您花時間閱讀。

「生命無盡:無語良師照亮慈大模擬醫學中心」一書分成成為醫師”、不被遺忘的名字”、零下三十度的愛”及燃燒的弧獨”四大部分。將慈大解剖學科的做法、無語良師的生命故事,以及模擬手術教學的意涵,一大群長期在背後支持與努力的人物彙集而成。負責審定的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說,這應該是本空前絕後的書,因為不會有人願意花那麼長的時間投入採訪;兩代之間的大體捐贈、家屬與醫學生持續二十年多年的情誼更是不易;而同時具有醫學生、家屬及志工身份的人物更是可遇不可求。

「成為醫師」,採訪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醫師跨越二十多年的故事,從一個害怕鋸開無語良師胸膛的醫學生,到有能力為嚴重病人做心臟手術的醫師。二十多年來從沒有忘記他的第一位無語良師,張醫師說他能成為外科醫師,第一個要感謝康爺爺,康家是天主教家庭,但也因為親身體驗了解到無語良師對外科醫師養成有多麼的重要,大姊也在二十二年後成為第二代捐贈者,張睿智醫師更是以家屬身分全程參與人文典禮,康家大弟則說:「我們家人應該最後都會來到這裏(慈大)」。

另外,還採訪了為實現直接救人的執念,27歲再度成為大學生的吳自強,大一開始即把握機會參與無語良師扶靈志工,大三解剖課時是在別人父親身上學習,父親也在那年突然被診斷為癌末、很快的去世後捐贈成為慈大無語良師,身兼醫學生、無語良師的家屬,扶靈志工等身分,他知道爸爸對於醫學的奉獻良多。「世界沒變,但我們少了一個!」卻也道盡了家屬不捨卻必須堅強放手的心情。

「不被遺忘的名字」講述幾位大體捐贈者的故事,讓我們得以了解家屬的心情。「零下三十度的愛」,以幾個學會及團隊的訓練呈現出醫師眼裡這些訓練的意義與必要性,尤其今年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醫師們無法要到國外學習,更突顯其重要性,也讓參與醫師直呼還好在台灣慈大就有這樣的課程”。 來自東京的金尾祐之醫師受邀來台擔任婦科內視鏡與微創擬手術課程的講師,課程結束後金醫師說他最大的感受是:「這裡有好的人、好的機器,而且感覺好像在『真的病人』身上做手術」,他還一度錯以為是在病人身上開刀,「慈濟是第一名的!」。「燃燒的孤獨」提及慈濟基金會協助慈濟大學成立了一體捐贈網,精舍法師與志工們對人文典禮的護持及模擬醫學中心的工作團隊,一群人用熱情燃燒自己,默默付出,合和互協完美執行無語良師的醫學人文教育理念與作法。完整參與慈大的人文典禮後,曾有家屬感動表示,發現原來死亡可以有另一種方式。

慈濟大學創校校長、前衛生署長李明亮表示,人文是醫學教育很重要的養分,慈濟運用不同的途徑,讓學生在生活與成長過程中,自然學習到良好的人文。慈大結合身教與環境教育,陶冶學生的心性,當他們走過慈濟的路,體會自然來的更深刻。至今,從來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教我們這種人文。

慈濟沒有標新立異,只是做該做的事。首創大體老師人文典禮,表達對大體老師及家屬的感恩。曾國藩教授開發遺體冷凍保存方法,讓身體狀況得以保存在最接近手術所需的活體狀態,也催生了慈濟大學首創模擬手術教學。這課程,不只訓練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更具信心;資深醫師也在這裏做艱難的手術模擬,在臨床獲得進展。二十多年前,慈濟打破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鼓勵大體捐贈的風氣,慈濟敬稱這樣的捨身菩薩為「大體老師」、「無語良師」,而由於社會大眾對慈濟的信任,至今已捐贈的老師有1004位,超過4萬名簽署遺體志願捐贈同意書。

因為真實所以感人,而真實的故事更能啟發我們更堅定的相信,無私的付出與奉獻會讓世界更美好,更令我們體會生命的真諦。作者葉文鶯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期刊部撰述,這也是她繼2011年出版<以身相許:無語良師的生命教育>,再度記錄這主題,雖然花了四年的時間,但文鶯說感恩這些“等待”豐厚了這本書的內容。無語良師透過「死亡」的現象,彰顯的正是「愛」與「希望」。

「生命無盡:無語良師照亮慈大模擬醫學中心」或許不是一本您會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會看到的書,若您對無語良師有好奇、有疑惑?想了解慈濟大學的理念與作法,這本書絕對值得您閱讀,全台慈濟靜思書軒、各實體、網路書店均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