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業碰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撰寫與發表

 /照片:教育傳播學院

邀請到兒童與家庭發展學系李雪菱老師,身為109學年度創業團隊「榖粒骨力」的指導老師,與同學和師長們分享如何帶領學生、如何在帶領學生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以及實際提案和創業的歷程與心得。

做中學,學中做,課堂上的實踐教學

以李雪菱老師的「跨文化家庭研究」課程為例,過去以小班制教學為主,一班學生大約12~16人,每一位學生都必須以家庭為主題,在紀錄片、民族誌或是繪本三種媒體中擇一完成。透過與學生密切的連結和帶領,並實際造訪部落、了解到不同家庭可能面對的不同問題,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回頭檢視自身所屬的家庭,並結合所學完成作品,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困難、充滿挑戰,但卻獲益良多的學習方式。

109學年度,「跨文化家庭研究」轉為大班制課程,因此改為分組完成作品,並且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計畫,鼓勵學生參加提案競賽,其中「穀粒骨力」團隊便是在此課程中完成提案並獲得創立公司的機會。在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李雪菱老師發現學生不善於團體合作的其中一種原因,在於不好意思對其他同學的討論提出意見,這便成為了此教學實踐計畫其中一個研究要素。

創業需要遠大目標,人才發掘則需要更好的訊息傳遞

對於創新創業教育計畫、李雪菱老師則認為,團隊的指導老師在帶領學生時,要避免單純的以「得名獲得創業基金」為指導目標,而是必須找到更強大和持久的動機。若想要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創業競賽,則需要培養一組真正成功的創業團隊,讓學生看到可能得到的成果,才能更激發其動力。

物治系蔡同學分享到,學生對於此類活動參與意願不高,多半是由於根本不清楚自己可能面對的挑戰內容,因此衍生出害怕多餘麻煩、或是受挫的心理。人發系林同學則說,校園中每天都有大量活動訊息或是公告,學生卻可能根本不知道有活動可以參加,原因在於學生獲取資訊的管道,與學校傳遞訊息的管道或許根本不同。

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能成就更好的校園環境

本次講座很難得的一點是,在教師和同學一起參與之下,雙方能夠在互相聆聽想法後提出意見,教師能夠直接得到同學真實的回饋,才有機會在教學和辦理活動時予以改進,若是同學願意傾訴、而教師能夠聆聽,想必師生能夠攜手打造更好的教學和學習環境。